有雷。
皮克斯的原創電影大多都建立在獨特的世界觀上,而這些世界觀自然有其漏洞,越去探究就會挖出越多疑問。其實,這就是《玩具總動員》系列的根本問題:它(尤其是當中的角色)實在太受歡迎,人們在四分之一世紀過後仍無法忘懷它。結果便是「玩具想要被愛」「讓主人快樂」的單純前提不可免帶出了個殘酷的事實:主人也會愛玩具,但那種愛不是平等的、不會持續到永遠,也有可能有意、無意遺棄它們。我們已經看過太多悲傷、不滿、懷恨在心的玩具,因為被丟棄或破損而不再被愛,可是為什麼沒有玩具能夠學會釋懷?
或許正因如此,第三集的完美結局在此被改寫:伍迪在短短的暑假過後發現自己再度失寵,只好絕望地扛起「替主人保護她最愛的新玩具(一個用垃圾做成的叉勺人)」的公路旅行任務。皮克斯也挖出只在前兩集串場過的牧羊女,讓她整個改頭換面,成了美麗、堅強、勇敢又獨立的俠女,並藉此給伍迪一個新選擇:放下過去,做自己的主人,追尋屬於自己的意義。
而從過去到現在,為了凸顯安迪(或邦妮)的玩具的良善,你不得不描寫玩具世界的黑暗面。結果就是這麼做帶來了奇特的副作用:故事的反派以及他們用來困住主角們的地方,顯得越來越像恐怖片場景(笑)。
伍迪也總是在做一樣的事:試著把玩具朋友(包括在新環境認識的朋友)拯救出來,把他們帶到應當歸屬之地,而這已經成了他無法放下的心魔。第三集結尾其實是個很大的轉折點,因為伍迪頭一次意識到他的玩具朋友比他的主人更重要。主人會變心,但好朋友不會,不是嗎?第四集抓住了這個點重新發揮,並再度給胡迪一個抉擇。於是,他選了他真正想走的那條路。
同時也正如導演所說:第四集是個愛情故事。翠絲和巴斯光年已經配成一對,胡迪何嘗不能擁有自己的歸屬?到了這裡,電影已經不再是關於玩具和主人,而是玩具自己。也許這部片一開始確實沒有存在的必要,但本片結局──一個學會放手的結局──賦予了本片存在的真實意義。
我個人很喜歡這個結局:對白不多的重逢與別離,透過細緻的角色動作與表情演出、還有極其美麗的環境光影,達到了如此扣人心弦的效果。(本片的視覺效果,從材質與光影的模擬到場景的設計,也做到了令人驚訝不已的地步。動畫片怎能拍得這麼美呢?)
我想,這部片其實是拍給那些跟著本系列長大的觀眾看的。到了最後,本片也是在讓這些老影迷們跟他們熟悉的角色道別。
To infinity...
And beyond.
湯姆漢克和提姆艾倫因為《玩具總動員》成了終生好友──
這大概也是這系列的一個佳話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