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EM (1979) |
「讓人負擔得起,而且簡單易用」
「如果你能買一台Nikon,何必買台普通相機?」
Nikon EM, Nikkor 35mm f/2.8 AIS, Fujifilm Superia X-Tra 400 |
於1979年推出的Nikon EM,正如當年廣告詞說的,是Nikon第一台針對入門者設計的單眼相機。它的機身跟同時期產品相比更為小巧,拿掉手動曝光功能,只提供光圈先決自動曝光,並且大量使用工程塑膠減輕重量。它可以使用任何擁有AI光圈環的N家鏡頭。日本人稱它為「Little
Nikon」。
基本諸元:
快門:1-1/1000秒(測光範圍2-18 EV)
備用機械快門/閃燈同步速度:1/90秒
測光:中央加權
觀景窗視野率:92%
對焦屏:K型裂像對焦屏(不可換)
支援ASA/ISO:25-1600
長寬高:135 x 86 x 54mm
重量:460g
電池:兩枚SR44、LR44或一枚CR1/3N
1966年,東德的Praktica Electronic是第一台有電磁焦平面快門的相機,使用電磁鐵而非發條來控制快門速度。1971年,Pentax Electro
Spotmatic (ES)是第一台讓電子快門和測光表連動的單眼,實現了光圈先決自動曝光(它的前輩Pentax Spotmatic是史上第一台TTL測光單眼)。
1972年,Olympus推出了全機械式的OM-1,並在三年後推出電子快門的OM-2,開啟「小型化」單眼的年代。Nikon在1977年推出機械式的FM,取代過去稍大的Nikkormat系列(Nikkormat
EL則是N家第一台電子快門單眼);1978年則推出FM的電子快門版本FE。
隨著時代變化和電子科技的進步,廠商得以打造出中低階層、價格較低的機種。比如,Pentax推出了ME(1977)和MV(1979),這兩台和EM一樣無法手動選擇快門;Olympus有OM-10(1979);Canon有AE-1(1976,快門先決)和AV-1(1979,光圈先決);Minolta則有XG-E(1977)和XG-1(1979)。EM無疑也是爭取這個新市場的成員之一。
根據1979年的一篇雜誌文章,EM在美國售價為388美元;AV-1售394美元;OM-10售360美元;Minolta XG-1售434美元;Pentax
MV則是315美元(以上皆包括kit鏡)。
Nikon FG, Nikkor 35-105mm f/3.5-4.5 AIS, Kodak Ektapress PJ100 (過期15年) |
如果你在網路上搜尋,你最常看到對EM的形容不外乎是:「專門設計給女性使用」「塑料感很重」「不可靠」。或許正因如此,EM在台灣二手市場的價格不高,功能完好的或許只要台幣約一、兩千即可買到。
和前一年的FE相比,EM的操作的確簡化許多:快門速度和曝光補償轉盤被拿掉,使用者完全只能倚賴自動曝光,或者使用M90(1/90秒)機械快門和B(Bulb)快門。相機加入了個蜂鳴器,會在快門速度超過1/1000秒或低於1/30秒時響起,警告使用者相機有過曝或者手震的危險。舊型閃光燈用的PC接口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2EV逆光補償鈕。在觀景窗中,有個和FE、EL系列類似的指針用來顯示快門速度,但無法顯示鏡頭光圈環上的f值。
不過,這不表示EM的設計更為簡單;事實上,Nikon特地研發了新的過片機構,好讓機身能縮短一點。這使得過片桿轉軸稍微往內側挪,沒有跟捲片軸在同一直線上。而且,這過片桿依然保留了「部分過片」的能力──你不必一次把捲片桿推到底,而是能重覆推幾次來完成過片。Nikon也為了EM特別成立一個「EP科技部門」,好研發堅固耐用的塑料。
Source: Nikon |
Source: Photography in Malaysia |
此外,在塑料外殼底下,EM的本體仍然是以銅鋁矽合金打造,這和Nikon用來製作FM2、FE2等機種的材料相同。
EM的外型則是由著名義大利汽車設計師Giorgetto Giugiaro操刀;Giugiaro設計了N家從F3開始的所有大F相機,N家第一台自動對焦的L35AF傻瓜相機,以及D2、D3、D4、D800數位單眼。
根據一些說法,EM原本瞄準的客群的確是女性攝影師,外型設計得比較可愛(軍艦部和底部比較窄),而且計畫推出多種顏色;然而,Giorgetto
Giugiaro修改EM的造型和改為黑色後,Nikon就將對象改為一般初學者。值得注意,EM在日本本土直到1980年3月才上市──據了解這是因為Nikon深怕他們的第一台低階單眼有損品牌形象(換言之,丟日本人的顏面),所以刻意延後到與F3一塊推出。
EM甚至附上了一本攝影指南小冊(點此看我掃描的線上版),簡單介紹如何使用EM的光圈先決模式來調整快門和景深。
EM有兩個版本,早期版的電源測試鈕和逆光補償鈕是藍色,後期則改為銀色。早期版的過片桿也有可能會卡到機身。搭配EM的配件包括閃燈SB-E(GN
17,有電眼的自動閃燈)和捲片馬達MD-E(也可用於FG和FG-20)。使用專屬閃燈時,快門會自動鎖在1/90秒。
EM也加入了個新特色,使用者必須捲片到計數器為1的地方,測光和自動快門才會正常運作。在數字1之前的那兩格,快門就算轉到自動也只會以1/90秒觸發。這個特色被沿用到如F3、FE2等後續相機裡,但早一年的FE就沒有這種設計。
(坦白說,我比較喜歡FE,就是因為我裝片很小心,且會從1的前一張開始拍。而一般市售正規底片在第36張後還有1到2張的空間,因此一捲可以輕易拍到38張。如果是用EM,那第一次拍就得用手機app測光啦...)
Source: Photography in Malaysia |
不過,搭配EM推出的最重要產品,或許是稱為「Nikon Series E」的廉價鏡頭系列,當中有五支定焦鏡(有些並未在日本國內販賣)和三隻變焦鏡。這些鏡頭的鏡尾規格和AIS鏡完全相同。
(AIS或AI-S和標準AI版的差別,主要是光圈桿的控制是線性的,這讓FG、FA之類有P快門的機種可以更精確地控制光圈。在外觀上,AIS的鏡尾也會多一個凹槽。點此看Nikon官方的解說。)
Series E鏡頭大多都有兩個版本,第一代外殼全是塑膠,且只有單層鍍膜;第二代使用比較多金屬,有人說使用了多層鍍膜。不過這些鏡頭表現可不俗──其中我最愛的50mm
f/1.8是數一數二的餅乾鏡,輕巧又成像銳利,和EM、FG這樣的相機堪稱絕配。Series E 50mm並未在日本本土上市;而且,頗有名氣且二手價格不便宜、鍍膜品質較佳的日本國內版餅乾鏡Nikkor 50mm f/1.8 ais,鏡片設計正是以Series E 50mm為基礎。就連如今仍在生產的便宜自動對焦鏡AF 50mm f/1.8D,同樣沿用了E鏡鏡片。
100mm f/2.8和75-150mm f/3.5同樣也是頗有名氣的鏡頭,成像銳利,在二手市場既不好找亦不便宜。Series E中的28mm f/2.8以及70-210mm f4的鏡片設計則沿用在稍後的AF版本。此外,75-150mm
f/3.5擁有1:5的放大率,70-210mm是1:5.5,35mm f/2.5則是1:5.8。
Source: Photography in Malaysia |
Nikon EM, Nikon Series E 100mm f/2.8, Fujifilm Superia X-Tra 400 |
我們在這裡得來談談EM兩個罕為人知的祕密功能,至少在過去不常被談論。
首先,它的自動曝光時間能遠遠超過規格設計上的1秒;就我目前的測試,在測光準確的前提下拍攝夜景,快門可以打開約一分半(光線太暗,似乎低於1EV時,快門打開時間就似乎會無限延長──有次我測試時,居然開了三小時也沒關,而且也仍有電)。所以只要配上三腳架,縮點光圈,曝光加一兩EV,使用自拍計時器來減少震動、無須接機械快門線,就能拍出很漂亮的夜景。
其次,EM的自動快門(A檔)在沒裝電池時,會以約1/1000秒的速度運作,且不像其他機種會卡住反光鏡。因此在沒電的情況下,你等於有兩檔機械快門可以使用。早一年問世的FE,以及EM的後繼機FG都做不到這點──他們的反光鏡在沒電時觸發會卡住,必須轉回機械快門才能解除。
(FE和Nikkormat EL、Nikon EL2一樣使用Copal Square SE縱走式電磁快門,這源自1960年代新發展的Copal Square機械快門,取代了過去傳統的橫走式布簾或金屬焦平面快門。1980年的F3仍然使用布簾快門。EM、FG和FG-20甚至Pentax ME使用的是Seiko MFC-E縱走式電磁快門,但我的FG不管怎麼設定,快門最久也只能維持約4、50秒。那麼為何EM和FG的快門表現不太一樣?也許EM的快門特性其實是個設計漏洞吧?)
Seiko MFC-E快門 (Source: KniPPsen) |
而且何必擔心沒電?兩枚LR44電池已經足夠拍二十多卷,在超商或電器行也很容易買到。此外,就個人親身測試,這些Nikon電磁快門相機在零度上下的環境也能正常運作,根本不須擔心電池耗盡。
那曝光補償怎麼辦呢?其實只要調整ASA/ISO就行了。把機身ISO設得比底片低一格,曝光就多一格,反之同理。EM儘管是設計給入門者的機種,但在熟稔攝影原理的人手中,它一樣能發揮豐富表現。
Nikon EM與FG |
Nikon EM, Nikon Series E 50mm f/1.8, Fujifilm Superia X-Tra 400 |
最後的問題是,EM究竟賣得如何?有資料說EM直到1986年停產時,共生產了超過160萬部(一說153萬部,日本本土僅有21萬部)。作為比較,Nikon
FM生產八十多萬部,Canon AE-1則賣出超過一百萬部。似乎還真的挺暢銷的。
EM的後繼機種,1982年的FG加入了快門速度和曝光補償轉盤,並增加程式曝光(P)模式;1984年的FG-20外型與FG相仿,但取消曝光補償和程式曝光。接下來N家低階機便進入自動時代──能自動捲片的F-301(1985),以及再加上早期自動對焦的F-501(1986)。90年代由Cosina代工的Nikon
FM10與FE10則再回到手動捲片。如果你能找到FE10,那也不失是個輕巧選擇,功能完整性足以媲美FE。
高中作業──可能是我這輩子唯一一次拍正片 |
我的EM是我爸於1980年在香港機場購入,包括相機套、背帶、三個鏡頭、三只天光濾鏡、一個閃燈、一個橡皮遮光罩,以及完整的說明書、保證書。
我高中時曾用過一次,用來拍攝工藝課的投影片作業──當時用的還是正片,但完全沒有印象是怎麼拍的。後來將相機束之高閣,遺忘多年,直到2014年春天被我重新挖了出來,真正開始學習它的背後歷史、以及如何用它拍照。就這樣,它開啟了我的底片攝影之路。
Nikon EM, Nikkor 50mm f/1.4 AI, Kodak Ultramax 400 (過期) |
Nikon EM, Nikkor 50mm f/1.4 AI, Kodak Ultramax 400 (過期) |
這台相機在沒有放防潮箱的狀況下收著多年,機身內某些地方有霉斑,但測光和快門依舊運作完好。鏡頭也都發霉了,後來送去相機店清潔。當中的Nikon
Series E 35mm f/2.5狀況不佳,所以後來不再使用,但是Nikkor 50mm f/1.4 AI及Nikon Series
E 100mm f/2.8仍能派上用場。
我只拍了一捲,看得出相機有些漏光。接著我在網上買到一台FG跟另外兩個鏡頭,於是改用這台拍了兩年左右,把EM收起來當成某種紀念。
Nikon EM, Nikkor 35mm f/2.8 AIS, Konica Centuria 200 (過期8年) |
Nikon EM, Nikon Series E 100mm f/2.8, Konica Centuria 200 (過期8年) |
不過,後來我改變了主意;我決定把它拿出來使用,特別是因為我的FG底片計數器有點問題,必須多扳一次才能啟動測光。何況如果它能正常使用,我等於就多一台相機能服役了。
故意用漏光的機身拍完一捲之後,我能確定漏光位置來自背蓋轉軸處。我拆開一個空底片筒,撕下防漏光用的黑海綿,把它貼在轉軸內側,然後稍微清理機身。我也把相機送去相機店,清理觀景窗內散落的碎屑,並在反光鏡室貼上海綿。
結果呢?它變成了一台非常棒、可靠的相機。
Nikon EM, Nikkor 35mm f/2.8 AIS, Agfa Vista 400 |
Nikon EM, Nikkor 28mm f/3.5 AIS, Kodak ColorPlus 200 |
Nikon EM, Nikkor 35mm f/2.8 AIS, Kodak Ultramax 400 |
Nikon EM, Nikon Series E 50mm f/1.8, Kodak Ultramax 400 |
Nikon EM, Nikkor 28mm f/3.5 AIS, Agfa Vista 400 |
Nikon EM, Nikkor 35mm f/2.8 AIS, Kodak ColorPlus 200 |
Nikon EM, Nikon Series E 100mm f/2.8, Fujifilm Superia X-Tra 400 |
Nikon EM, Nikkor 35mm f/2.8 AIS, Fujifilm Superia X-Tra 400 |
Nikon EM, Nikkor 35mm f/2.8 AIS, Fujifilm Superia X-Tra 400 |
Nikon EM, Nikkor 28mm f/3.5 AIS, Agfa Vista 400 |
好吧,其實在某個時間,我這台EM的捲片蓋碎掉了,只剩下底下的金屬骨架跟半邊塑膠蓋。還是可以捲片,只是比較難用而已。持平而論,EM的外部塑膠零件(捲片蓋、AI光圈環等)不可能會像FM、FE那樣耐久。還好後來跟一位買家買東西時聊到這件事,他自願幫我換了個零件上去。
EM的尺寸和FG幾乎一樣,頂蓋稍低些,但EM的頂蓋看起來比較簡潔,也沒有FG的小握把,因此會有較小的錯覺。跟FM或FE相比,在手中握起來也明顯感覺更小。一開始我覺得沒有曝光補償盤很難適應,這就是我當初先買FG的原因之一;不過用習慣了Canonet
QL17 GIII和Olympus XA2以後,調ISO就成了很自然的舉動了。(我個人也認為那個+2EV鈕不太好按)。如今摸熟了攝影原理,用EM反而非常輕鬆。它的軍艦部也比FG的好看。
誰說一定要拿「男子漢」或最經典的相機才能拍好照呢?
Nikon EM, Nikkor 28mm f/3.5 ais, Kodak ColorPlus 200 |
Nikon EM, Nikkor 28mm f/3.5 ais, Kodak ColorPlus 200, Starblitz 160A閃光燈 |
Nikon EM, Nikkor 28mm f/3.5 ais, Kodak ColorPlus 200 |
Nikon EM, Nikkor 28mm f/3.5 ais, Kodak ProImage 100 |
Nikon EM, Nikkor 28mm f/3.5 ais, Kodak ProImage 100 |
Nikon EM, Nikkor 28mm f/3.5 ais, Kodak ProImage 10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