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舊文重貼][奇幻小說] The City & the City (China Miéville, 2009)


(原文發表於天空部落,07/29/2011)


背景設定在現代的虛構東歐城邦Besźel和Ul Qoma,兩座城緊密重疊,有些城區屬於其中一邊,有的街道本身兩側就分屬不同國家。然而出於兩座城的特殊歷史,隨意穿越國界、甚至只是看或聽另一邊的事物都是重罪,而跨於兩國之上、無所不在且無所不能的組織Breach也嚴密監控任何越界行為。這使市民從小就學會如何對另一座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若想跨到另一邊去,就得穿過正式的國界門才行。

我們隨著主角Tyador Borlú的第一人稱敘述來看這個故事,他是Besźel的重案組警探。一名無名女孩遇害後被棄屍在Besźel,而棄屍的廂型車是從Ul Qoma開來的,該車走的還是國界門,因此沒構成越界。但他接到了從Ul Qoma打來的神祕電話,得知這位美國女孩是前來Ul Qoma的考古學生,顯然是發現了某件祕密而慘遭滅口。什麼秘密呢?原來過去被視為傳說的第三座城Orciny似乎真的存在,這座城坐落在雙城之間的模糊地帶,兩座城都不曉得該城的真實疆界。難道Orciny真的存在?它背後究竟有什麼更不為人知的力量,連Breach也感到害怕?

本作和Miéville的Bas-Lag三部曲風格大不相同,筆法簡明流暢,乍看之下壓根沒有奇幻元素存在,劇情也以犯罪小說的形式進展。其實,幻想成分就存在於這種重疊城市的地理跟心理想像,這跟被河一分為二的布達佩斯、或者靠一道牆隔開的東西德柏林更難分難捨,近在咫尺的同時又遠在天邊。而當讀者得知第三座城「存在」時,心理的壓迫感就會更加顯著。因此單純將它當成犯罪推理小說,未免太小看Miéville的世界觀刻畫功力了。

本書和The Windup Girl一同贏得2010年雨果獎,並也拿下了世界奇幻獎、軌跡獎、英國科幻協會獎,以及入圍星雲獎和約翰‧坎貝爾紀念獎。



留言

本站熱門文章

帶底片過機場海關X光會有影響嗎?迷思與事實

[底片機] Nikon EM:簡單易用,但不容小覷

[短篇科幻翻譯] 哈里森‧布吉朗(Harrison Bergeron)

[中篇科幻翻譯] 妳一生的故事(Story of Your Life)

[中篇科幻翻譯] 世界的名字是森林(The Word for World Is Forest)

[電玩] 無人深空(No Man's Sky)v1.3:寰宇的崛起(The Atlas Rises)

[中篇科幻翻譯] 軟體物件生命週期(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

[舊文重貼][科幻小說] 太空歌劇書記:法蘭克‧赫伯特的《沙丘魔堡》系列

即可拍:數位無法取代的銀鹽體驗

[短篇奇幻翻譯] 我,克蘇魯,或者像我這樣臉上長滿觸手的玩意兒到底在這樣的沉沒城市(西經126° 43' ,南緯47° 9')幹啥?(I, Cthulhu, or, What’s A Tentacle-Faced Thing Like Me Doing In A Sunken City Like This (Latitude 47° 9′ S, Longitude 126° 43′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