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電影] 小行星城(Asteroid City)



不是Wes Anderson最好的片,但在視覺和人物上依然充滿有趣的小細節。

電影一開始就明白宣告:小行星城是個虛構布景,當中的故事是為了配合電視節目而製作的戲劇(因此小行星城看起來很像舞台布景,背景都是一堆假山,這樣其實也挺合理的)。一群人聚集在這個美國沙漠小鎮參加年度隕石坑活動,同時替一群天才兒童的科學實驗頒獎,而這些孩子的家長有喪妻的戰地攝影師和落魄的女演員等等。然後,外星人居然也出現了,政府和軍隊封鎖了小鎮,大家都想知道究竟發生什麼事。

Wes Anderson向來很愛在電影的主劇情外面再包一層創作素材(《布達佩斯大飯店》是一位作家的回憶、《法蘭西特報》是三篇報導的具象化),而他的電影也經常有種脫離現實的戲劇形式感。然而這回他更進一步衝撞這種虛構的界線:

(以下有雷反白)在「小行星城」一劇飾演主角的演員,中途衝出片場去找導演(正躺在後台的床上睡覺),詢問他他的角色和這齣劇到底有什麼意義?導演說你不用管,只要演好你的角色就行了。然後在接近片尾的一幕中,參與該劇腦力激盪的劇作家們開始不斷地覆誦同一句: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go to sleep。

考量到片中有一些關於上帝的討論,我個人認為演員和導演呈現的便是人與上帝的隱喻:人都想知道自己的存在意義,但基督教/天主教只會告訴你,God works in mysterious ways。你只要扮演自己的角色,不用去管上帝對你有何盤算──即使上帝可能已經睡著了。但是,你為何不該嘗試尋找答案呢?也許你該做的是嘗試跳脫界限和思考(要先睡著才能醒來)。後來那個演員見到本來飾演他太太、但是戲份被刪除的女演員,也才從被刪減的台詞更加認識了該角色的意義



還有本片是用柯達35mm電影底片和黑白底片拍攝,Anderson本人向來喜歡使用類比膠捲,這賦予了他的片獨一無二的色調。那些每隔一陣子就會在商業網站流傳的「都是做底片,為何柯達破產、富士成功壯大?」文章啊,真的已經過時太久了。



留言

本站熱門文章

帶底片過機場海關X光會有影響嗎?迷思與事實

[底片機] Nikon EM:簡單易用,但不容小覷

[短篇科幻翻譯] 哈里森‧布吉朗(Harrison Bergeron)

[中篇科幻翻譯] 妳一生的故事(Story of Your Life)

[中篇科幻翻譯] 世界的名字是森林(The Word for World Is Forest)

[電玩] 無人深空(No Man's Sky)v1.3:寰宇的崛起(The Atlas Rises)

[中篇科幻翻譯] 軟體物件生命週期(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

[舊文重貼][科幻小說] 太空歌劇書記:法蘭克‧赫伯特的《沙丘魔堡》系列

即可拍:數位無法取代的銀鹽體驗

[短篇奇幻翻譯] 我,克蘇魯,或者像我這樣臉上長滿觸手的玩意兒到底在這樣的沉沒城市(西經126° 43' ,南緯47° 9')幹啥?(I, Cthulhu, or, What’s A Tentacle-Faced Thing Like Me Doing In A Sunken City Like This (Latitude 47° 9′ S, Longitude 126° 43′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