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
講述猶太匈牙利建築師、集中營倖存者László Tóth(虛構人物,但可能參考了一些真實建築師)在戰後來到美國,受雇於一位賓州工業鉅子打造後者夢想中的建築,但身為外來者和猶太倖存的的身分令他承受身心靈的極大痛苦。雖然粗曠主義源自戰後的英國,電影賦予它另一個層面的解讀,將這種使用赤裸水泥、實用至上的風格形象比喻為戰後猶太移民宣洩痛苦的紀念碑。
片長三個半小時(所以甚至有中場休息時間,哈),並刻意以仿1950年代電影的手法和風格拍攝,充滿了打造時代大劇的野心。就這方面來說,確實是成功的。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
標題取自Bob Dylan的歌〈Like a Rolling Stone〉,而這首歌是他甩掉民謠和轉型到電子搖滾樂後的代表作之一。這部片講述了他的發跡過程,和民謠歌手社群的關係等等。Timothée Chalamet花費五年學習怎麼像Bob Dylan一樣自彈自唱,就算嗓音比不上原唱,表現也非常精彩。
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
描繪住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旁的德軍指揮官一家的生活,從頭到尾都看不到集中營內部,而這正是本片超現實之處──隔著牆就能看到集中營宿舍,但外頭的德國菁英社群有意或無意視而不見。
電影大量使用靜態視角,彷彿像紀錄片一樣側拍這群人的生活,有時刻意對比看得到和看不到集中營圍牆的視角。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片尾,指揮官在柏林辦公室獨自下樓時嘔吐,然後望向黑暗的走廊望向觀眾──然後鏡頭短暫切到現代已經轉成博物館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等著開幕讓遊客目睹當年的人道悲劇。就彷彿在那短短一瞬間,他瞥見了自己造成的未來。
不可能的任務:最終清算(Mission: Impossible - The Final Reckoning)
到了這個地步,已經懶得在意劇情對於AI的幼稚想像有多毫無邏輯可言,反正一切都是為了製造緊張感──生存體沒想到可以躲在太空站,可能只是因為阿湯哥借不到國際太空站來拍戲吧。電影也對阿湯哥到目前為止的各種特技演出做了某種回顧致敬,但誰知道會不會哪天又冒出新續集的計畫呢?
新幹線驚爆倒數(新幹線大爆破)
1975年同名電影的重拍/續作,這回得到JR東日本協助,所以場景擬真度上改善不少。鐵道迷似乎對演員們重現鐵道人員專業形象這方面津津樂道。
劇情很普通,但娛樂性跟特效還不錯。至於最後為啥沒辦法一路開往西日本,其實只是因為劇組不想再拉JR西日本、JR九州之類的公司協助啦。
木法沙(Mufasa)
《獅子王》前傳,大概是出於迪士尼的健康家庭觀,把木法沙跟弟弟刀疤重新定義為無血緣關係的「義氣兄弟」。還不錯,但其存在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海洋奇緣2(Moana 2)
比想像中好,而且沒有像第一集那麼刻意玩一些嘗試吸引年輕人的笑話。但這個世界觀的神祉再發展下去,恐怕就會越來越亂了。
美國隊長:無畏新世界(Captain America: Brave New World)
拿一些未完的舊設定(主要是最初的《無敵浩克》)重新收尾,並跟《黑寡婦》、《永恆族》、電視劇《獵鷹與酷寒戰士》連起來,基本上又是在考驗觀眾有沒有花時間做功課。Thunderbolt Ross的演員William Hurt已經過世,由哈里遜福特接替。
故事不怎麼樣,特效尚可。
電幻國度(The Electric State)
Netflix花了大筆預算拍的科幻片,根據瑞典作家Simon Stålenhag的書大致改編。特效很不錯,但故事就是還好,設定和角色極其老套,找一群大牌演員演出沒有那麼適合他們發揮的角色。
海の沈黙
在飛機上看的日本片。一位知名畫家在自己的畫展開幕前,發現其中一幅畫是贗品,而且畫得比原作更棒。畫家的妻子得知那幅畫出自己久遠以前的舊情人,也是被畫家丈夫逐出圈子的另一名天才畫家的手筆,以創作難以辨識的高品質仿作出名。
其實,這些背景都只是要帶出這位神祕畫家而已,他瘋狂地追求眼中看見的美感,透過同樣充滿激烈日式寧靜美感的鏡頭呈現出來。演員的表現都十分出色,但他們代表的身分到了後段就逐漸迷失。藝術之美就是本片唯一追求的目的,故事、邏輯跟人物從來就不重要。
朱爾斯(Jules)
嗯...老年人版的《外星人ET》。班金斯利主演的溫馨小品,算不錯。
機智住院醫生生活(언젠가는슬기로울전공의생활)
《機智醫生生活》的衍生劇,改以婦產科的四位菜鳥第一年住院醫生為主角。劇情效果還是一樣沒話說,而且編劇非常了解粉絲的心,每一集都安排《機智醫生生活》的舊角色客串,其融入之順暢比置入行銷還自然啊!
安道爾(Andor)第二季
作為四部曲的前傳的前傳,以頗令人滿足的方式收了尾。前半跟第一季差不多,有很多人物和劇情安排不免還是略為凌亂不均,但從後半開始靠著接近大收尾(也就是承接《俠盜一號》)的張力,終於發揮出強大張力,評價也創下新高。或許本劇的成功能夠終於打醒迪士尼:真正成功的星戰作品不能只是靠模仿和fan service,而是可以走出自己的深度,用更真實的方式描繪這個宇宙,哪怕這宇宙已經有一大部分被搞砸了。
夜魔俠:重生(Daredevil: Born Again)
我覺得還不錯,沒有因為在迪士尼底下重開而刻意稀釋原始系列的一些特色,而且找了不少老面孔回歸,但打鬥不免稍微比較遜色。不知道第一季之後打算拍多少就是了。
小鎮星熱點(ホットスポット)
由笨蛋節奏編劇,講述富士山腳下的一間老溫泉旅館的女員工,意外發現大叔同事是個外星人(但怎麼看就是個普通的大叔)。劇情都很簡單,但穿插著主角跟大媽朋友們吐槽生活平凡小事的閒話家常,其實也是一大賣點。而到後面主劇情也真的開始超展開,到底合不合理不重要,反正什麼都可以發生(笑)
第一集在餐廳的對話,仔細看還可以看到演員們被完全一本正經的角田晃廣弄到偷笑出來 :p
黑鏡(Black Mirror)第七季
這次有六集,一如以往透過戲劇化或驚悚手法呈現了人類意識、記憶與科技道德議題的想像,而且以很簡單的場景、人物就能拍攝出來。第一集〈Common People〉講了失控的訂閱制現象,而Paul Giamatti在〈Eulogy〉有著讓人動容的演出。最末集〈USS Callister: Into Infinity〉是第四季其中一集的續集,後者可以說是整個黑鏡系列評價最高的作品之一。
愛x死x機器人(Love, Death & Robots)第四輯
還ok,各集本身其實都還不錯,但跟之前的整體品質和印象深刻程度就是有落差。但超愛〈Close Encounters of the Mini Kind〉。
留言
張貼留言
送出留言後請耐心等待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