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舊文重貼][科幻小說] 太空歌劇書記:法蘭克‧赫伯特的《沙丘魔堡》系列






(原文發表於天空部落,02/03/2010,稍微編修過,譯名多取自貓頭鷹出版社的絕版譯本。說來好笑,很多年前我還沒開始讀科奇幻小說時,我在《電腦玩家》看到朱學恆寫的《沙丘魔堡》文章,第一次認識這個系列,後來還玩過《沙丘魔堡2000》。不管朱學恆後來變成怎樣,那篇文確實帶給我很深的印象。還有這系列我最開始是看原文的,我的那本《沙丘魔堡》還是親戚幫我找到的1984年舊電影書封版哩。)





瑟‧克拉克曾說:「......我只知道《魔戒》可以(與《沙丘魔堡》)媲美。」對於那些有機會接觸法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 1920~1986)沙丘系列的人而言,他們或許都會同意,這本書中獨樹一格的世界觀與思想、對人類命運的刻畫,確實是科幻小說史上最令人難忘的經典之一。《沙丘魔堡》(Dune不僅是1966年雨果獎、星雲獎雙料得主和1974年日本星雲賞得主,在軌跡雜誌網站分別在1975、1987與1998年舉行的20世紀最佳科幻小說票選更是連續蟬聯冠軍──不過,《沙丘魔堡》僅僅是赫伯特筆下世界的開端,讀者仍得走完後續作品的接承,才能更加體會赫伯特欲傳達的觀點,並體會他濃郁的文字風格。

赫伯特生在華盛頓洲,二戰後上華盛頓大學參加了創意寫作課,1947年賣掉自己第一篇故事,1959年以連載方式推出第一本小說《深海鮫龍》(The Dragon in the Sea),只是叫好不叫座。接著他開始全心投入研究撰寫一本小說,概念源自赫伯特在1957年替雜誌寫的一篇文章〈他們阻止了移動的沙丘〉("They Stopped The Moving Sands")──這篇短文觀察了美國農業部如何藉由種植特殊植物,來控制奧勒岡州移動的沙丘好遏止生態破壞。這篇文章並未被採用,還被經紀人要求重寫,而赫伯特出於不明原因,一直都沒有再去修改。他轉而寫了個名為《香料行星》(Spice Planet)的小說大綱,這便是日後《沙丘魔堡》的雛形。(你可以在2005年出版的《沙丘之路》(The Road to Dune)讀到它,外加上面文章與一些書信。)

撇開大背景不談,《沙丘魔堡》也許是第一本關於生態議題的科幻小說:阿拉吉斯(Arrakis)星被沙漠覆蓋,因此被稱為沙丘(Dune),而沙丘之所以會形成,竟是巨大沙蟲長期活動下帶來的效應。星球上缺乏水也沒有植物,環境極為惡劣,除了能撕裂金屬的暴風,沙蟲更會吞噬掉沙丘上產生不尋常震動的東西,險象環生。當地原住民弗里曼人(Fremen)有如地球版的貝都因人,藉由蒸餾裝徹底回收身體散發的水分來適應這個世界,也對水發展出極神聖的崇敬。來自外星的人們則意圖在星球上進行地球化改造,希望讓沙丘星產生綠意。

儘管《香料行星》較短的篇幅較易受出版社接納,赫伯特還是將之放棄,改寫出了個五百多頁的玩意兒,且以三部曲的形式賣給約翰‧坎貝爾(John W. Campbell)掌管下的《類比》(Analog)雜誌。其第一部分《沙丘世界》(Dune World)還入圍1964年雨果獎長篇,連帶使《類比》拿下雨果獎最佳專業雜誌獎項。儘管經紀人與編輯都給予好評,赫伯特本人又堅信這是本傑作,卻沒有半間出版社願意出版這本大部頭書的實體版。而被退稿將近二十次後,買下本書的Chilton竟是專門出版商業雜誌與汽車操作手冊的出版社。如今看來,這對雙方確實都是幸運的發展;如今1965年的《沙丘魔堡》初版精裝本,還能賣到一萬五美金的價錢呢。

《沙丘魔堡》的成功使得赫伯特陸續寫下續集,建構出沙丘宇宙的更完整面貌。儘管赫伯特畢生寫了23本長篇和大量短篇,其他作品都遠不及沙丘系列那樣著名。大衛‧林區導演的(不成功的)《沙丘魔堡》電影版在1984年上映,前三本書則在2000年改編為迷你影集;沙丘系列也推出一系列遊戲,其中1992年的《沙丘魔堡II》更成為近代即時戰略遊戲的濫觴。連赫伯特的長子布萊恩‧赫伯特(Brian Herbert)都要和作家凱文‧安德森(Kevin J. Anderson)聯手,寫下比原典系列更多的前傳、旁傳、後傳,新作源源不絕推上市場!




(《沙丘魔堡》新版改編電影則由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執導,原定於2020年上映,因疫情而延至2021年。這回它能扭轉大衛‧林區版揮之不去的華麗失敗嗎?)



英雄降臨


撇開生態議題和世界觀不談,《沙丘魔堡》事實上將阿拉吉斯丟進了一場複雜糾結的銀河權力遊戲:促成這一切的是神奇的香料,沙丘星上由沙蟲創造的副產品,對人類珍貴無比。原來,人類在《沙丘魔堡》的一萬年前擊敗反撲的智慧機器,深怕歷史重演,因此轉而著重在開發人體潛能上,而香料能大幅增強人腦的潛能。宇航公會(Spacing Guild)的領航員住在灌滿香料蒸氣的玻璃艙內,方能進行超空間跳躍計算;修女般的組織比吉斯特(Bene Gesserit)的成員用香料開竅心智,喚起千千萬萬前世姐妹的記憶,並試圖用生育計畫培育出救世主;伊克斯人(Ixian)試圖在智慧機器之外製作最有效率的自動機器;而神秘組織特拉蘇(Bene Tleilax)則將人訓練為擁有電腦般思考能力的門塔特(Mentat),並用axlotl tanks來「製造」重要人物的複製人「死靈」,喚醒其細胞的記憶,進而達到某程度的永生。由此可見,香料──或許可看成地球版本中的石油──本身有極高的經濟價值,而在皇帝和宇聯公司(CHOAM)的控制下,各大家族都想從中分杯羹,血流成河也在所不惜。

在書裡,以萊多(Leto)公爵為首的亞崔迪家族(Atreides)接替哈肯尼家族(Harkonnen),掌管了阿拉吉斯的香料開採作業,但這實為皇帝欲藉萊多的宿敵哈肯尼男爵來借刀殺人。萊多遇害後,他的兒子保羅‧亞崔迪(Paul Atreides)和母親潔西嘉(Jessica)逃過一劫,流浪到弗里曼人的部落,保羅在那裡透過香料覺醒、成為弗里曼人口中的救世主穆哈迪(Muad'Dib),並領導亞崔迪家族的忠誠殘部與弗里曼人展開絕地大反攻。

在沙丘系列的「低」科技背景下,赫伯特得以更加著重在人物的心理和心智層面描寫。沙丘生態的形成、沙蟲的生命週期以及阿拉吉斯世界的刻畫確實很有意思,但不同於早期版本的《香料行星》,本書主軸更著重在保羅‧亞崔迪的經典英雄崛起歷程,令人想到知名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的著作《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事實上這個英雄起源故事和《星戰大戰》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甚至有人以為是《沙丘魔堡》影響了《星戰大戰》哩。





傳奇延續


《沙丘魔堡》的成功使得赫伯特得以繼續撰寫續集,而這些續集不再著重環境議題,而是將整個系列推向另一個大主題,也就是整體人類存亡的命運,並討論這宇宙觀下的政經牽制、宗教、心理等議題。1959年的《沙丘救世主》(Dune Messiah直接延續《沙丘魔堡》,講述保羅成為皇帝後如何應付各組織的政治陰謀、塑造個人神話以實行統治;我們見到以「死靈」複製人重現的鄧肯‧艾德荷(Duncan Idaho),以及保羅子女萊托二世(Leto II)和加尼馬(Ghanima)的誕生,最後保羅也選擇退下王座。原本《沙丘魔堡》中還掌握不足的劇情節奏跟閱讀上的娛樂性,這回也有了顯著進步。

接著《沙丘之子》(Children of Dune要到1976年才問世(並獲1977年雨果獎提名),以萊托二世與加尼馬為主軸,他們在面對追殺之下仍得背負拯救人類的重擔。對初次閱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有如天書一樣謎,很難看懂想表達什麼──但事實上,赫伯特寫作此系列的特色之一便是在下一本書清楚闡述前本作品發展起來、但尚未明確表達的概念。因此等到讀者讀了1981年的《沙丘神皇》(God Emperor of Dune,甚至1984年的《沙丘異教徒》(Heretics of Dune,才會比較能了解這一切是怎麼回事,並能更完整領會赫伯特的獨特觀點。讀者或許不會同意赫伯特的意見,但仍舊能感受到文筆當中的強勁力道。

簡單地說:香料賦予了保羅完美預見未來的能力,但這也使得人類過度倚賴他,將目光限縮在阿拉吉斯上,受制於已知的命運,喪失了大膽邁入未來而生存下去的機會。保羅選擇在《沙丘救世主》結尾逃避這個重擔,妹妹阿利雅(Alia)則心智不穩,最後發狂死去。加尼馬在《沙丘之子》用了一個方式讓自己免於發狂,至於萊托二世則選擇與沙蟲合體,將自己塑造成強大的「神皇」,殺光沙蟲後壟斷香料生產三千年,以「黃金之路」(The Golden Path)的大計好復興人類。而在《沙丘神皇》這本書裡,鄧肯不斷透過死靈的形式復活,又一再地被殺死,最後我們得知他的存在其實是為了實現神皇的最終計畫──與亞崔迪家族擁有領導能力的後代聯手摧毀神皇的統治,以便帶領人類走上生存之路。

不過,光是神皇死去還不夠──萊托二世的身軀解體成眾多小沙蟲,使人們仍然相信他們的「神」散佈在沙蟲身上。儘管許多人類在神皇死去後的大擴散(Scattering)中出走,人類依舊將焦點擺在沙丘星。於是在《沙丘異教徒》裡,比吉斯特姐妹會裡的異教徒成員接到一千五百年前的萊托二世於生前留下的指示,藉由與「Honored Matres」這個外來神祕女戰士組織的鬥爭,讓沙丘星表面被徹底毀滅,進而解放人類的心智束縛,並在比吉斯特姐妹會自身的星球「大會堂星」建立新的沙蟲生態系。就個人所見,《沙丘異教徒》堪稱《沙丘魔堡》之後最精采的沙丘小說,新的劇情、人物處理上都更加成熟出色,複雜的計謀、死靈再生的身分與黃金之路的推動都十分精采,娛樂性也相當高。

1985年推出的《沙丘大會堂》(Chapterhouse Dune直接承襲《沙丘異教徒》,它缺乏之前那樣顯著的故事發展,反倒充滿了赫伯特個人風格顯著的政治思想討論。這本書最主要的進展在於透過一位原本看似不起眼的角色,使Honored Matres與比吉斯特姐妹合併為新姐妹會,結束了鬥爭帶來的迫切威脅。但一群主要人物的出走,無名且遙遠的威脅,在結尾留下新故事的伏筆。

然而,就在1986年,赫伯特於胰腺癌開刀後的康復期間肺栓塞發作過世,沙丘系列就這麼暫時畫下句點。





沙丘的完結


如果分析六部沙丘原作的結構,以及《沙丘大會堂》待續性質的結尾,很容易看出赫伯特的規劃中包含了《沙丘》第七集──前三本小說構成一個子系列,中間是《沙丘神皇》,而《沙丘異教徒》、《沙丘大會堂》與《沙丘第七集》則是對稱的另一套子三部曲。但是,第七集的內容是什麼呢?

赫伯特的最後一本小說《兩個世界的男人》(Man of Two Worlds)是與長子布萊恩合寫的,他們曾一度討論過寫本關於巴特蘭聖戰(也就是人類與智慧機器的最初大戰)的沙丘小說。1997年,布萊恩‧赫伯特與凱文‧安德森決定開始撰寫《沙丘》的前傳系列,開始整理布萊恩父親遺留的筆記,結果在保險箱的一個磁片裡發現三十頁的第七集大綱。兩人當場就曉得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只是他們自認能力還不夠處理這本書,於是花了近十年先寫下其他旁傳。《沙丘前傳》(Prelude to Dune)三部曲以《沙丘魔堡》中的三大家族為主軸,《沙丘傳奇》(Legends of Dune)三部曲則交代了巴特蘭聖戰的故事。最後他們才動筆寫作《沙丘第七集》,並將之擴充成兩本小說:《沙丘獵人》(Hunters of Dune《沙丘沙蟲》(Sandworms of Dune。兩本書分別在2006與2007年出版,也就是《沙丘魔堡》出版的40多年後。

沙丘第七集延續《沙丘大會堂》未完的劇情,揭露無名威脅正是被認為早已絕跡的智慧機器,準備捲土重來攻擊人類世界。在主角們逃亡的船艦上,他們以死靈複製了《沙丘魔堡》時代幾乎所有的重要人物,包括保羅‧亞崔迪、萊托二世、鄧肯‧艾德荷等人,希望喚醒他們的前世記憶,以其長才扮演對抗智慧機器的先鋒。整體來說,故事安排完整地呼應了原系列,甚至也對最初三本沙丘小說的許多橋段、智慧機器發動戰爭的原因、真正救世主的身分與能力,也做出了新的闡釋。

當然可惜的是,布萊恩‧赫伯特在寫作能力上,顯然都未得老赫伯特的真傳,而凱文‧安德森偏向娛樂性質的風格,對這方面更幫不上忙。即使竭力模仿老赫伯特的筆觸,成果仍不免顯得空洞平板,而將每本書動輒「灌」到六七百頁的做法,對讀者來說也是個不小的負擔。無論如何,這都阻止不了兩位作者的撈錢大計;在新版電影上映之際,他們也在繼續寫作新的前傳小說。看來在半個世紀後,沙丘宇宙的擴展大業依舊沒有止步的跡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