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科幻小說] Armada (Ernest Cline, 2015)



另一個電玩宅拯救世界的故事。

以下有雷──



我們的主角Zack(他有個很科幻的姓名,Zackary Ulysses Lightman)是個平凡無奇的高中生,父親年紀輕輕就在職場喪命,居住的小鎮更是沉悶無比,所以人生唯一的慰藉(與專長)就是打電動──更特定地說,是個名叫Armada的多人版太空空戰遊戲,主題是抵擋外星異族的入侵。這個虛構遊戲和姊妹作Terra Firma(多人地面戰遊戲,同樣在打外星人)是全世界最多人玩的遊戲。

然後某一天,怪事開始發生:Zack在高中教室做著白日夢時,看見Armada中的外星敵機出現在天上。是不是他腦袋開始壞掉了呢?畢竟,他在父親的遺物中找到一本筆記本,宣稱三十年來的各種科幻片、科幻遊戲都是政府幕後操縱的結果,目的是「訓練」人們對外星入侵做好準備。難道他開始跟老爸一樣產生妄想了嗎?

但是,1970年代後的相關外星作品確實大爆發,遊戲廠商也曾把街機機台改造成軍用版本(例如Atari把Battlezone做成Bradley Trainer,當成M2布萊德利步兵戰車訓練機;這台最後未能生產,但Atari沿用了Bradley Trainer的搖桿在他們的其他機台上)。

作者在這裡更引用了著名的都會傳說Polybius:據說這些沒有標誌的街機於1981年出現在美國波特蘭,玩過的人會上癮,但也容易引發失憶、失眠、產生幻覺等等,然後遊樂場到了打烊時間時,會有神秘黑衣人來收集街機的資料。這些街機在上市一個月後便神秘消失,沒人知曉它們的來歷。許多人相信,Polybius的真實用途是讓政府來招募戰鬥人員。(當然人們已經證明,這故事極可能是根據一些玩電玩太久而生病的真實故事改編的,而黑衣人其實可能是查緝賭博電玩的FBI人員。)

接著Zack發現:他老杯的陰謀論是真的!地球在70年代於歐羅巴衛星發現外星人留下的記號,結果引發外星人的攻擊。地球科學家利用墜落地球的太空船展開逆向工程,發展出令人驚嘆的先進科技,並在全球各地都藏了足以跟入侵者抗衡的軍武裝備。而Armada和Terra Firma這兩套遊戲的內容,當然都是根據真實外星人開發的──它們等於是訓練模擬器,以最隱密的方式達到全民皆兵的功效。人們屆時甚至不必親自上戰場,只要像打電動那樣遙控戰鬥機就行。

而現在時候到了:歐羅巴人大軍分三波攻向地球,還拖著能毀滅地球防禦武力的終極武器。他們需要像Zack這樣的有為青年捍衛家園。最棒的是,他老杯還活著,而且是地球防衛軍的將軍。這到底是不是美夢成真呢?

* * *

整本書節奏很快,對這本書的目標讀者──熱愛科幻次文化的人──而言就像一場饗宴。作者毫不放過半點引用電影台詞的機會,而整本書的主要角色幾乎都是科幻geek,簡直就像突然在開同好大會。

此外,這故事的設定前提實在是太像《The Last Starfighter》和卡德的《戰爭遊戲》(Ender's Game)──這兩部還一起在1984年問世!──作者索性從一開始就大方提起。Cline也很清楚這本書改編成電影的可能性和潛力,於是更加厚臉皮地大開設定:例如,Armada的遊戲主題曲是約翰‧威廉斯寫的,然後替地球防禦軍擔任顧問的是地球上最著名的五位科學家,包括史蒂芬‧霍金和Neil deGrasse Tyson。(真可惜霍金已經回到他的星球去了。)主角打電動時聽的全是作者最愛的80年代搖滾樂,去月球黑暗面的秘密基地時當然也要秀一下平克佛洛伊德的歌。故事裡還很刻意安插一個中國人戰友,市場用意夠明顯了吧。那為什麼其他Top 10隊員幾乎都是美國人呢?

作者在故事的後段試圖解釋設定上的弱點──外星人幹嘛不直接了當殺光人類,而是要搞得跟人類的科幻片一模一樣?答案是外星人分析了他們從地球收到的電視訊號,把假的東西當真,然後用電影情節套路來「測試」人類。當然,這種解釋的說服力很有限就是了。故事當然無法解釋,為何人類要模仿敵人打造一批可以遙控、但一遇到干擾就GG的戰鬥裝備,可是在載人跟自動控制方面完全沒有投入。(但或許你可以質疑為何《戰爭遊戲》要執著於騙一群天才小孩來玩遊戲吧。)

於是這本書的主要缺點便是情節很傳統、人物很樣板,最後不可免拉到一個類似《接觸未來》(Contact)的老套結論。所以看完後你會說:喔,好,OK,我真希望可以再多一點,但也許這種書就該是這樣。本書也已經預訂改編為電影,也許電影能在視覺上多加入一點衝擊性?

這本我讀的是原文,因為我覺得這些次文化的東西太容易在翻譯過程中喪失原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