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電影] 異星入境(Arrival;以及跟原著的比較)(有雷)



假如你還沒讀過原作的話,可以找來看看。選擇拿這篇小說影像化,是個令人佩服的壯舉,因為要用視覺呈現這故事的概念並不容易;電影也的確做了取捨,將原作中從物理學套用到語言學的因果論/目的論大幅簡化,使得看多了七腳族的圖形文字就能自動得到讓人看見未來的奇特能力。

於是在電影中,語言學家主角就只是單純地「預見到」未來;電影很明顯地以「現在」為主軸,並讓主角一再看見不屬於當下的情景(也許這能解釋國內譯本為何會自作聰明地取個〈妳一生的預言〉這種標題了)。相對的,小說從一開始讓我們以為兩條線是共同存在,直到故事中後期才揭開真相:主角與孩子的一切其實還未發生,但也必將發生,只不過是主角對這世界的感受方式改變了。這便使主角孩子之死格外令人悲傷,但也增添了更感人的一面:這部小說正是寫給未出世孩子的人生故事。

當然,我向來認為原作最弱的一環,就是如何合理化「在知道一切後仍不改變一切」:姜峯楠的說法是,在目的論的全知觀點下,既然一切「必然」會發生,你就會接受你的命運,並在正確的時刻「實現」它們,正如光線從空氣穿入水裡時必會走最快路徑一樣。在電影裡,體驗未來則被包裝成一種賜禮、一種好好體驗人生的辦法。這樣感覺更薄弱,但就電影來說反而更合情。

電影裡安插了一些小說的細節,不過對不了解原作的人來說,恐怕就會覺得有點莫名其妙。電影呈現了世人和媒體對這件事的可能反應(原作沒有特別著墨的範圍);除此以外,電影在視覺跟聽覺效果下了大量功夫,但這就和外星人船艦的活動方式一樣,主要只是為了製造神祕感。兩位主角演員演得不錯,很有學院教授的風格,可惜傑瑞米雷納的物理學家身分幾乎無用武之地(原作的費馬原理完全被拿掉;也許看電影時要思考物理學太難了)。最後,要是愛美亞當斯的中文能得再標準一些就好了。華人地區觀眾看到那種結尾,臉上鐵定三條線,黑人問號滿天飛,在電影院裡吃吃偷笑之後,趕快在看結尾的溫馨片段時忘掉。







留言

  1. 站主是先讀過小說才看電影的嗎? 我是看過電影後才讀小說的。個人認為導演在這電影裡的剪接其實有意圖要讓觀眾誤認為女主角的女兒是死於外星人降臨之前。至少我是到電影中段才猜到女兒的死亡是尚未發生的事。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送出留言後請耐心等待審核

本站熱門文章

帶底片過機場海關X光會有影響嗎?迷思與事實

[底片機] Nikon EM:簡單易用,但不容小覷

[短篇科幻翻譯] 哈里森‧布吉朗(Harrison Bergeron)

[中篇科幻翻譯] 妳一生的故事(Story of Your Life)

[中篇科幻翻譯] 世界的名字是森林(The Word for World Is Forest)

[電玩] 無人深空(No Man's Sky)v1.3:寰宇的崛起(The Atlas Rises)

[中篇科幻翻譯] 軟體物件生命週期(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

即可拍:數位無法取代的銀鹽體驗

[舊文重貼][科幻小說] 太空歌劇書記:法蘭克‧赫伯特的《沙丘魔堡》系列

[短篇奇幻翻譯] 我,克蘇魯,或者像我這樣臉上長滿觸手的玩意兒到底在這樣的沉沒城市(西經126° 43' ,南緯47° 9')幹啥?(I, Cthulhu, or, What’s A Tentacle-Faced Thing Like Me Doing In A Sunken City Like This (Latitude 47° 9′ S, Longitude 126° 43′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