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諾拉(Anora)
在奧斯卡大放異彩的小製作獨立電影,一個脫衣舞孃認識了一個俄國富二代,以為人生從此改變,但整件事變成荒謬的鬧劇。電影中後段似乎突然演變成喜劇,最後以悲劇收尾。
Mikey Madison演活了底層性工作者的舉止,其強悍潑辣的性格真是不輸俄羅斯黑幫。但另一方面,她的生活方式使她只知道一種跟男性應對的方式,通常也不信任他們的動機。結尾的那場眼淚背後只有滿滿的辛酸。
米奇17號(Mickey 17)
《寄生上流》導演奉俊昊的科幻新片,劇情大體還ok,處理上比一般的商業科幻電影稍微多了一絲絲人性層次。
主角在一趟太空殖民任務扮演「消耗工」,每次死去就會被重新製造跟植入記憶,最後很不巧的其中一個沒死成,回去發現多了一個分身。其實這種套路在《2009月球漫遊》就玩過啦,沒看過這部的一定要補一下。但至少羅伯派汀森在演這兩個分身用的個性完全不同,蠻有趣的。
主角的旁白有點太多,到後面為了發展劇情而突然冒出一些小角色跟設定,稍微有點跳tone。馬克‧魯法洛演的失敗無腦政客似乎是刻意模仿川普,就變成另一個主要笑料。導演堅持說沒有這種關聯,但川普批評過《寄生上流》拿下奧斯卡,所以感覺是故意的吧(笑)
跳痛之旅(A Real Pain)
兩位美國波蘭裔猶太堂兄弟報名波蘭旅遊團,想要體驗一下自己奶奶(當年從集中營倖存下來)曾經生活的世界,而兩人截然不同的舉止,背後隱含的是他們面對個人痛苦的不同方式。
傑西·艾森柏格編劇、執導和主演這部片,故事根據的是他自己身為歐洲猶太人後代,覺得自己的日常痛苦很難跟祖先的磨難比較。主角對此展現的是隱約的抑鬱,而他迷人的堂兄弟則將之化為表面上的樂天、放縱跟脫序。Kieran Culkin(很有趣的是他長大時是天主教徒)演活了這位堂兄弟,也因而拿到奧斯卡跟金球獎最佳男配角。
配樂大量使用蕭邦的鋼琴曲,配合平靜的街景,簡單但餘音繞梁。
荒野機器人(The Wild Robot)
夢工廠的片,根據童書改編,一台幫手機器人流落到加拿大的荒野小島,意外成了一隻小雁的「母親」,最後也成為森林的一份子。故事和畫風都十分優秀。
片名是不是也可以叫How to Train Your Gosling?(笑)
猩球崛起:王國誕生(Kingdom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在重開機版的猩球崛起之凱薩三部曲結束後的新片。雖然大部分人類因為病毒而智力退化無法說話,但依然有一部分人類保持原樣,而本片繼續探討了不同靈長類勢力在這個末日後地球上的權力爭奪戰;權力慾望果然是一種生物本能啊。還不錯,特效很紮實,但故事不突出。
怪物
是枝裕和的電影。一個單親媽媽的兒子看似在學校遭受老師霸凌,但真相遠比表現上的複雜。誰才是怪物呢?簡單、細膩、寧靜的不安。
倖存者列車(One Life)
英國的Nicholas Winton爵士在二戰前夕從捷克斯洛伐克的貧民窟救出669名猶太孩童,搭火車前往西方和安置在英國的寄養家庭(很遺憾,最後一班列車在德國入侵波蘭那天早上出發,在車站就被攔下,車上的孩子沒能獲救)。
多年後,他太太在閣樓找到關於當年這場行動的剪貼簿,鼓勵他把這本「史料」分享給世人。而在That's Life!節目現場,他與多位當年獲救的人重逢,也使世人得知這段激勵人心的往事。
酷狗寶貝之復仇企鵝(Wallace & Gromit: Vengeance Most Fowl)
相隔幾乎20年的長篇續作,也終於跟上AI熱潮了。反派是源自1993年的短篇角色。一切問題的根源就只是家裡插頭太少吧(笑)。「Reboot」這類老爸式笑話在這部片反而風格正好。黏土停格動畫能做得如此生動有趣,比看完也沒啥印象的《落跑雞2》好多了。
勝與敗(Win or Lose)
皮克斯的一個新嘗試,是有8集的原創影集(每集都有超過15分鐘,以短篇來說算長了),每一集都以一個中學棒球隊成員或親友為視角,描寫他們在冠軍賽和賽前的事。
最特別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面對生活和壓力的心理自保方式,他們看到的同一個事件會隨著心態和心情有所變化,劇中也用不同的風格和手法具象化了這些「能力」。這樣的心理描繪比皮克斯過去的作品(特別是《腦筋急轉彎》系列)更細膩、讓人更有共鳴。
有很多集其實是兩兩成對、彼此對照的人物關係,然後所有故事在最後一集一併收尾。不過皮克斯還是受了抨擊,因為第七集的主角Kai本來設定是跨性別女(劇中仍然看得出這個暗示),但這個設定被刪了,連一些明顯關於性別認同的描繪也被拿掉。看來在動畫中呈現跨性別者仍然是很難跨越的界線吧。
零日風暴(Zero Day)
美國遭受大規模網路攻擊,電力和基礎設施停擺短短一分鐘,但仍釀成大量死傷和恐慌。前總統臨危受命接管獲得特別權力的調查小組,要找出幕後真兇,可以自由拘捕和訊問嫌犯。但這樣的權力是正當的嗎?他自己是否也淪為受到攻擊的目標呢?
只有六集,懸疑效果不錯,但總覺得嘗試埋太多梗,最後有太多線就不了了之,回歸到跟網路戰無關的傳統戲碼。
臥底老紳士(A Man on the Inside)
無事可做、喪妻的退休工程學教授,在女兒鼓勵下給自己找了件事──替偵探社到老人安養社區「臥底」,調查其中一位住戶失竊的珠寶。
每一集的劇名全都很有趣地拿知名間諜小說或電影來玩,但最後主題講的仍然是關於家人的互動和晚年需要的友情陪伴。
最後一戰(Halo)第一季
派拉蒙的劇在Netflix上哩...有玩過或聽過電玩的人應該大概知道是什麼吧。或許第一季只拍士官長尋找Halo的過程還有回想成長方式會有點無聊,所以也穿插了一段韓裔分離主義者在邊疆的權力鬥爭戲碼。
特效很棒,但看起來總覺得有點不對勁。之前看Corridor Digital的影片,好像有提到是因為沒有motion blur,所以儘管十分精細,看起來仍會有點詭異。
外傷重症中心(중증외상센터)
改編自真實醫生寫的網路小說,一位空降醫生接管大醫院的外傷重症中心,為了搶救傷患性命而奔走、並和利潤至上的醫院高層爭鬥。故事中的主人翁白江赫所參考的「國民醫生」李國鍾,其事蹟就幾乎跟影集本身一樣戲劇化。
殺人者的購物中心(킬러들의쇼핑몰)
一個看似平凡的女大學生,身為唯一親人的叔叔離奇過世,然後才發現他經營了一個販賣軍火的地下購物中心,並指派她為繼承人。一回到現場就馬上受到不明傭兵的攻擊,但也被一位神秘女子出手相助。在一段段回顧片段中,我們會漸漸得知這一切恩怨源自她叔叔參與的傭兵集團。
本來看到標題,想說是不是在講把人關在一個購物商場來玩大逃殺...
能幹貓今天也憂鬱(デキる猫は今日も憂鬱)
很可愛的動畫影集,根據漫畫改編:人生幾乎只有當社畜和回家喝酒的東京年輕女性,偶然從附近公園撿回的黑貓居然長成超大隻,而且跟家政婦一樣精通十八般武藝。有這種貓在家,比任何結婚對象都棒,那要結婚幹嘛?或者說,現實中有這麼理想的對象根本不太可能。難怪現在越來越多人跟主角一樣,覺得當個魚乾男/女就好了。
愛樂唯她(The Only Girl in the Orchestra)
蠻短的真人紀錄片,拿到奧斯卡獎,主角是紐約愛樂史上第一位女團員,不久前才退休的低音大提琴手Orin O'Brien,由其姪女Molly O'Brien以家人的身分訪談和拍攝。Orin一直強調自己不是名人、沒有特別的才華,但看著她在生活與教學的熱忱,可以感受到她為何成為其他女性樂手深深景仰的對象。她也稍微談及了自己的演員父母,以及女性身分入團時承受的檢視。
留言
張貼留言
送出留言後請耐心等待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