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書本會變成下一個底片和黑膠嗎?

有河Book,淡水金色水岸。Olympus XA2, Fujifilm Superia X-Tra 400


根據英國黑白底片公司Ilford Photo在2014年的調查,三成的底片拍攝者都在三十五歲以下,且六成的人從過去五年內才開始拍底片。就我在國內社群網站的觀察,許多接觸底片的人都是二十出頭的大學生;他們小時候很可能極少接觸底片,或者根本不曾用過。有的人會不惜成本買台好機子(即使短短幾年後就可能會賣掉),甚至使用電影底片,就只為了在數位相機的世界嘗試不同路線。

有一次我問常去的相館,現在拍底片的人多嗎?老闆笑說越來越多了。就連單張相片成本不算便宜的富士拍立得相片,也賣得相當好。

2017年1月,柯達公司宣布會重新推出著名的幻燈底片Ektachrome。2月,德國老牌底片廠ADOX決定加蓋新工廠。誰都想不到底片有這麼一天。



傳統相館的櫥窗。Fujifilm Quicksnap 1600 即可拍


黑膠唱片也是。2016年底,英國媒體報導黑膠唱片在某些市場的銷售量壓過了數位版。如今很多歌手和電影原聲帶都會發行黑膠版,而且能輕易訂購。

底片和黑膠唱片之所以沒有消失,就因為這些人曉得,底片的色彩比數位更飽滿鮮豔,而黑膠唱片的音質則比CD更溫暖立體。同樣地,有些人認為拿著實體書的感覺遠勝電子閱讀器或手機。



33 1/3 Vinyl Record 田昌政類比唱片行,國家音樂廳。Olympus mju Zoom 80 Wide, Lomography CN800


出版業的寒冬年年喊,不過不能否認,這兩年給我的感受最為強烈;出版社對做書和花錢的態度更趨保守。走進書店,就能發現新書擺得越來越少,被百貨配件以及更加寬敞的走道取代。許多人會坐在店裡看書,但會買的不多;偶爾還能看見有人躲在角落用手機偷拍。再多的名人推薦,也似乎無法鼓勵讀者掏錢。

是因為經濟不景氣嗎?也許吧。以前人們口袋裡的確有閒錢,他們會衝動地買很多書回家(很可能只因為書被大肆宣傳),然後看不完或堆著不看。或許正因如此,出版社普遍養成「書賣出就贏了」的短期心態──拼命推出一大堆書,並期望當中幾本能大賣。(其實美國也是這樣。)等到舊招數都失靈時,只好試著節省成本,比如減少校對檢查的時間,好讓書不會落後熱潮太遠,讀者也不會察覺或介意。

但讀者當然會察覺。他們對低落的品質感到失望,於是更多顧客就流失了。

(我前陣子翻譯的一本書,是透過案例分析探討新聞業面對科技變遷時的教訓。在結語有一句話這麼說:事半不會功倍,只會功半。



誠品信義店。Fujifilm X100S


當然,閱讀習慣的消失,或許也可歸咎於資訊爆炸、新傳媒與科技的出現,剝奪了人們看書的時間與意願。此外在傳統的功利主義下,書經常只被視為某種工具──幫助你學習、投資、養生、看星相或避免被人討厭──而不是一種可培養的習慣。畢竟,看書時需要靜下心來,但你會很難忍住每隔幾分鐘就查看手機通知、玩玩遊戲的衝動。誰還有這種耐心呢?

話說回來,我見過幾次舊書清倉拍賣,人們踴躍地搶購那些超低價的書。這意味著書並不是真的沒人買,而是其價值在大多人心中,已經遠遠低於正常售價了。



華山文創園區。Olympus mju Zoom 80 Wide, Kodak Ultramax 400


看看書店暢銷榜,人們最需要的都是教導如何理財、養生、生活和避免被人討厭的書。閱讀習慣本身已經蕩然無存。在捷運和公車上,已經極少有人會看書。書本正在從主流社會裡消失。

但其實還是有人喜歡看書和買書。

所以,也許實體書會走上底片與黑膠的後塵;也許我們應該接受,閱讀不再是某種大眾美德,大多數人正在放棄閱讀,再多政府介入也無法改變。除非接下來發生了神奇的經濟復甦、人們又開始花錢如流水,不然出版業只會照著老路線走,並像老相館在數位相機的衝擊下紛紛消失,只剩一小批有志之士默默苦撐。這聽來很悲哀,但現況似乎就是如此。



閱樂書店,松山文創園區。Canonet QL17 GIII, Kodak Ultramax 400


不過,想想曾經輕視數位相機威脅、一度破產重整的柯達公司,如今靠著提供電影底片給好萊塢而重新翻身。數位相機市場如今同樣受到手機普及影響,不得不瞄準高價市場。

也許書本會在將來產生某種復甦,就像現在的底片與黑膠那樣。出版業或許能走精緻化路線,以高價和高品質的書瞄準小眾市場,並提供低廉電子書給想看書而不想收藏實體的人。有些實體書店其實已經在改變,把自己打造成舒適的閱讀空間,成為一種生活品味;不過,考慮到既有文化和制度的限制,出版業本身要改變可能很難或很慢就是了。

甚至,到了很多年以後,科幻片的某個情節說不定會實現:從小到大從沒見過書的年輕人,會把紙本書當成寶、狂熱地挖掘這些消逝的美好呢。





1 則留言:

  1. 我自己是覺得出版商對於出一本書的態度都偏向於短視...大道理我不懂,我只知道我想收的作家永遠都收不齊,中文版的書永遠都是這邊出一本那邊出一本﹝尤其以經典文學:出版或作者死去已超過五十年的那些作品﹞,選集出一堆,但全集永遠都沒人出,看來看去就那幾本=.=(比如說契訶夫啦馬奎斯啦) 弄到最後只好跑去買對岸的簡字書,好歹人家肯出全集肯一直出這些作者的書。﹝我英文或外文真的很不好,也不可能為了作家去學語言﹞臺灣弄到最後還去買對岸翻好的簡字版再翻中,這樣真的讓我覺得對於臺灣譯者跟讀者來說很不尊重,完全就是為利為什麼的...

    是說,就算攜帶書籍不便利,但我還是喜歡手指觸及紙張與反覆翻頁的感覺,那就像現在明明也有電子記事本,我還是喜歡手寫記事~有些感覺真的是無法被現代科技所取代: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