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科幻小說] 銀翼殺手(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Philip K. Dick, 1968)



我很久以前曾買過洪凌譯的舊版,但那時還不太懂PKD作品的特色,就把書賣了,然後才發現想找回這本書格外困難(笑)拜續集電影的問世之賜,新中譯本也就出現了。

PKD的小說經常在討論什麼是真實;而在這本書裡,針對的就是「人造生命是不是真的生命?」。或許是要做為對比,書中的核戰浩劫後地球(原本設定在1992年,新版改到2021年)由於動物多半絕種,養得起真動物的人就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了,而養不起的就只能像主角這樣,屈就於遠看才能混過去的電動假羊。電影裡的哈里遜福特之所以獵殺Nexus-6生化人,只因為那是上級交代的任務;但書中給了個更現實的理由──主角想藉著幹掉一群生化人賺到鉅額獎金,好買隻活生生的寵物,讓他在鄰居和太太眼裡揚眉吐氣。把模仿人類的生化人「除役」,以便把自己的假羊換成真羊,這真是有趣啊。

核戰威脅在1968年比較真實(畢竟1962年才發生古巴飛彈危機,當時也在打越戰),但在80年代可就不是了。於是,電影將場景從舊金山的垃圾堆半廢墟換成洛杉磯充斥霓虹燈和東方元素的黑暗大都會,搖身變成當時cyperpunk類型的典範。當時正在寫《Neuromancer》的Gibson看了前二十分鐘片段就嚇壞了,怕自己的書會被認為是在抄襲電影(最後他把書的前2/3改寫了十二遍)。此外本片就像PKD各個作品的改編版,拿掉了書中許多玩弄讀者、混淆虛實的思想遊戲;唯一可能青出於藍的地方,除了那著名的雨中獨白,便是導演版的結尾──摺紙獨角獸暗示了主角自己也是生化人,這是書中僅有短暫討論、但很快就拋開的概念。當然這麼做就似乎大幅改變世界觀了,續集電影也許會針對這點繼續發揮。(後補:結果我算是猜對了。)

電影也拿掉了Mercerism(其名暗示著mercy)這個宗教,讓信眾能透過empathy box一遍又一遍體驗一位名叫Mercer的老人的基督式受難。同理心(empathy)在書裡有其意義,因為這正是生化人欠缺的人類情感──至少生化人對人類或其他動物並無同情心可言。可惜的是,新舊譯本大概考量到那個神奇黑盒子,都把empathy譯為交感或共感,這反而使得同理心的主題在譯本裡變得沒那麼明確。

在書的結尾,Mercerism被電視節目揭穿是「假的」,但主角也體驗到了似乎是真實的神蹟。所以到底怎樣才是真的呢?


* * *


後面就來討論一下Mercerism教。PKD在1964年寫過一個短篇〈The Little Black Box〉討論它的興起。Mercerism這個教很有趣,因為所有人隨時能透過黑盒子共同感受某段視訊的體驗(一個老人爬上山走向他的死亡﹝?﹞並在路上遭人丟石頭)。

吳明益在導讀提到這短篇時,似乎很單純的把黑盒子的使用視為PKD對虛擬實境和網際網路的預言,但作者的用意不僅於此


我在寫《銀翼殺手》時用上了這個故事。事實上,這概念在原短篇表達得比較好。在這故事裡,宗教被視為對所有政治體系的威脅,因此它同樣是某種政治系統,說不定還是最終極的政治系統。caritas或agápē(神對世人的愛;普世之愛)在我的作品中是身為真實人類的關鍵;生化人不是真實人類,只是能做出反應的機器,因此無法體驗到同理心。這個短篇中一直沒有表明Mercer是不是異世界來的入侵者,但從所有宗教領袖的身分看來,他必然是......只是不是從別的星球跑來而已。


黑盒子讓Mercerism成了分權/分散化、由下而上構成的網路組織,沒有可打壓或剷除的中央源頭可言,因此變得勢不可擋,威脅到故事中的美國、共產主義和佛教。至於Mercer這個人是否存在、他的體驗是否真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願意相信,它也就得以「成真」了。

又:


《The Little Black Box》探討了性靈的優越性。當一個優越的概念襲捲全人類的腦袋時,它能從源頭摧毀掉嗎?但源頭就算被抹滅,它透過殉難也會變得比活著時更加強大。一切差異──身體、心理或性靈差異──會助長有限心智的恐懼。會帶來毀滅的不是那些差異,而是心智的侷限本身。


在另一段話裡,PKD說這篇故事是關於信任,而普世之愛追根究柢是情感上的信任。

Mercerism變得太普及,連生化人也很感興趣,empathy box用起來到底是什麼感覺?話說回來,要是生化人無法使用empathy box,那開發那些複雜的審問技術幹嘛?叫他們抓住箱子把手就知道是不是真人了嘛(笑)。

PKD對宗教的看法或許還能帶出更多有趣的討論,我連結的其中一篇文章裡有,這裡就不多鑽研了。這篇故事的內容原本要放在PKD的小說《The Ganymede Takeover》,一本關於外星人入侵的故事(本來還想寫成《高堡奇人》續集的),但在最終版本裡被抽掉。另外,原短篇裡有些角色具備心靈能力,這或許能解釋《銀》主角如何能看見「神蹟」。











補:《銀翼殺手2049》電影心得(有雷)



此外,新譯本後面有篇心得文,沿用了網路上的某些說法,指出PKD活著的時候窮途潦倒、被大家當神經病,在《銀翼殺手》電影版之後才被崇拜為神。

其實,《銀翼殺手》上市不久後就賣出外文版權(他過世之前已經有法文、德文、荷語、義大利語、日語版問世)和電影版權,而初版書和後續平裝版也賣得很好,可觀收入成長讓PKD非常高興。到了1982年,隨電影重新發行的小說使得《銀》成為PKD在美國賣得最好的小說。

早期電影改編進度停滯,因為PKD對最初的劇本不滿意,而第一個買版權的公司就這樣放著版權十年不動;後來這部作品被雷利史考特注意到,1981年的新劇本也被PKD接受了(事實上PKD對選角也非常滿意),電影才得以實現。所以我們可以說,他的才華並不是死後才被發掘出來的。可惜PKD在上映前幾個月就過世,僅看過二十分鐘的特效測試片段,無緣欣賞到全片。





1 則留言:

  1. 每次看都隱約覺的所謂地球上的「人類」都是自認為是人類的生化人,像是對於充滿輻射的地球仍能生存、對於活生生的動物的偏執、到最後主角的自我懷疑…或許人生汲汲營營只是為了生存而給個理由罷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