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自於02/18/2013刊載於天空部落舊站的原文)
這是威廉‧吉布森出版於1986年的短篇集,到目前也是他唯一的短篇集,收錄了其早期創作,對於了解他的cyberpunk世界觀乃至寫作《Neuromancer》等的素材或許能提供一些有趣見解。這些作品總體上並沒有《Neuromancer》那麼難讀,劇情簡單,但依舊呈現出濃郁的頹廢世界風格跟可觀的文學筆觸。
首先是三篇跟《Neuromancer》在內的《蔓生都會》(The Sprawl)長篇三部曲設在同宇宙下的短篇:
"Johnny Mnemonic" (1981) 1982年星雲獎入圍
"Burning Chrome" (1982) 1983年星雲獎入圍
"New Rose Hotel" (1984)
"Johnny Mnemonic"在1995年改編為電影《捍衛機密》,但設定改變甚多。原本的故事就只是Johnny在運送「貨物」時被追殺,靠女打手Molly(後來在長篇《Neuromancer》與《Mona Lisa Overdrive》登場)幫忙,取出腦中加密資料反制雇主的故事。這是三篇裡面筆風最像《Neuromancer》的一篇,進入門檻也就稍高了。根據Gibson在本短篇集2002年新版序的說法,這篇是他的第二篇創作,寫於1977到1981年。這三篇究竟誰最早寫完,我找不到夠詳盡的資訊。
"Burning Chrome"只知完成於1981年,但它帶出了「連結cyberspace」這個設定。故事是兩位「牛仔」(駭客)從網路攻擊一位犯罪頭子Chrome,並且透過黑病毒將連線的她「燒死」來避免被報復。這樣的故事在當時想必非常前衛,Gibson說他念給另外四個人聽的時候,只有Bruce Sterling(另一個cyberpunk作家)當場聽懂(笑)這篇既然用了更淺顯的方式解釋一些名詞,當成《Neuromancer》的前傳或入門磚也不為過。
"New Rose Hotel"描述未來商業發展之快,唯一盜取商業機密的辦法就是讓員工「投誠」(跳槽)。兩位主角負責護送投誠者,但也遭到科學家前雇主的追殺。在這裡可看到《Neuromancer》那種膠囊旅館。感謝朋友補充,這有拍成1998年同名電影,但評價頗差。《蔓生都會》的第二冊《Count Zero》一開始的主劇情也走了這個套路。
"Fragments of a Hologram Rose" (1977)
Gibson參加寫作班後交出的第一篇作品,未來殘破世界的人沉迷在記憶磁帶中,他對這種世界觀的興趣不難想見。
"The Gernsback Continuum" (1981)
大意就是人們看見超自然的東西(幽浮、大腳怪,etc)其實都是自己接觸的文化產生的幻覺,所以當然能藉由改變接觸事物的內容來控制幻象內容了。改編成1993年電視短劇《Tomorrow Calling》。
"Hinterlands" (1981)
蘇聯太空人前往火星時意外發現星際高速公路,但直到如今派出去的人,回來九成自殺,剩下發瘋的也活不長,沒人知道他們到底看見什麼無以名狀的恐怖。主角是負責處理歸來倖存太空人的人員,他在船上也感受到了一點......。
"The Winter Market" (1985)
1986年極光獎入圍,1987年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英國科幻協會獎入圍
此故事稍長,有較豐富的人物描寫,也可一瞥Gibson對文化創作次文化的關注:主人翁從垃圾堆撿回了個被人丟棄的機器人,而這機器人原來是個捨棄肉身的女人,她的創作(音樂?)引起了轟動。雖然這篇的主旨還是在意識轉移到機器這點就是了。這個主題在《蔓生都會》的三本書中一直都有探討。
最後是三篇合寫作品:
"The Belonging Kind", w/ John Shirley (1981)
"Red Star, Winter Orbit", w/ Bruce Sterling (1983)
"Dogfight", w/ Michael Swanwick (1985) 1986年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入圍
"The Belonging Kind"是一位男子在酒吧發現了一群祕密人種,最後自己也成為一員的故事,概念有點詭異。
"Red Star, Winter Orbit"是蘇聯超級太空站「宇宙城」(由一群禮砲太空站組成)即將被關閉,還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船上成員於是展開罷工反抗的故事。身為親自參訪過莫斯科太空博物館的人,這篇深得我心,這故事或許也能反映Gibson對美蘇太空競爭的關注。
"Dogfight"則蠻有趣的,有點像《鋼鐵擂台》,只是玩的是虛擬電子世界的一次大戰小戰鬥機空戰而已(應該說更像現在的VR),主角在少女女友幫忙下,試圖在競技場擊敗傳奇的越戰老兵。只是成功擊墜對手之後,才發現自己也付出了代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